文章摘要
萧世民,萧红艳.“ヽ”的历史源流及作用[J].井冈山大学社科版,2011,(1):93-96
“ヽ”的历史源流及作用
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lash Point Mark"、"
  
DOI:
中文关键词: 点号  句读符号  篇章号  着重号  灭除号  校对符号
英文关键词: 
基金项目:
作者单位
萧世民,萧红艳 1.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,江西,吉安,343009
2.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
,北京,100029 
摘要点击次数: 10805
全文下载次数: 207
中文摘要:
      "ヽ"最初是作为一种句读符号的身份出现的,其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中。《侯马盟书》的盟辞中业已使用,细小一点的用于句子中间,表示短暂的停顿,相当于今天的顿号、逗号;粗大一点的用于誓辞之末,表示文意的完结,相当于今天的句号。到了秦代,这种"点"的形状稍有变化,不再写成斜点,而是写成圆点了。到了西汉,点号的使用更为广泛,形体上也有一些变化,有大圆点、中圆点、短顿点、长顿点几种。东汉时期,点号进入了字典和经书之中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收有"ヽ"。熹平石经中用圆点为篇号、章号。此后,点号可以用作着重号和灭除号。到了唐代,点号又可用作校对符号。宋明时期,点号还可以有别的用途。到了近代,可用于着重号、句读号等。解放后新中国制定的第一套"标点符号用法"中有顿点和圆点两种,分别表示顿号和着重号。
英文摘要:
      
查看全文   查看/发表评论  下载PDF阅读器
关闭